入行早期是带交互设计团队,近两年负责产品团队,对于“需求”的接受方和给予方角色都有过扮演,想和大家探讨一下“需求的正确打开方式”。
每次探讨相关问题,我都会以一个餐厅的试运营案例作为开头。这个案例是借来的,发生在兰桂坊。A餐 厅试运营,请了第一批客户来试吃,之后收集反馈,用户的评价中规中矩。相对之下,椅子不好坐的负面评价就显得很刺眼,这让老板很苦恼,因为这些椅子是内地 找原木材订做的,老板个人很是喜欢。第二天,老板叫来了厨师长,把菜单换了,厨师长很不解。没有客户说菜不好吃呀?为什么不把椅子换掉,而要换菜单。厨师 长还是照做了,老板要求新菜单里的菜色,必须是其他店里没有的。厨师长绞尽脑汁,终于拿出了些创意,比如“石板人参虾”,滚烫的石板摆在客户面前,里面摆 着红色的大虾,人参高汤浇下去,人参香味与滚烫石板的“嗞嗞”声一同扑面而来,色香味各感官的一次集体盛宴。之后再收集反馈,倒也再没有客户抱怨椅子不好 坐了。
有没有对错,谁对谁错,我不知道。
我的理解是,椅子不好坐是事实,但作为一家餐厅,核心问题是菜色。大家看下重庆的小面,好吃的店门口都是蹲着一排人在塑料小凳子上吃。所以老板换了菜单后,椅子不好坐也就没有人抱怨了。
所以, 需求真实存在并不说明什么, 真正能把设计结果区分开的, 是如何理解表面需求背后的根本需求, 这里的理解其实是个创造的过程。
你可以拿到需求就做,你也可以拿到需求,先想一想,去厕所转一圈,找寻一下不一样的纬度和视角。拿到需求就做:把椅子换了。有的企业觉得自己特别尊重用户,不但换了椅子,还换designer chair,够逼格吧,体验设计就是超越用户预期。或者你也可以拿到需求,先去厕所转一圈:把菜单换了。是不是在另外一个纬度,可以把那些忙着比椅子的餐厅PK掉?
这里的“先去厕所转一圈”,牵涉到一些设计思维的相关概念:
如何把默认的死问题重新理解为畸形问题,如何习惯畸形问题没有正确答案,如何尊重畸形问题背后有更高层级的问题,如果利用更高层级问题的某个答案让竞争者的努力变得无关。往这个方向写,要抄的书很多,比较无趣。白话一点,拿到需求,先尝试在他的上一个纬度去重新理解它。
拿我们团队新推出的产品举个例子:Qlippie-装扮穿戴式摄像机。
年前正式量产发布后很受欢迎,第一批种子用户拿到机器,各式各样的需求建议就扑面而来,如何去辨别,如何去理解,特别是开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,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给到用户真正需要的。
“Qlippie能不能设置长曝光?这样用户就可以在夜间拍极光了。”这个用户需求,怎么看?
首先, 这个需求可能真实存在, 但重复一遍, 需求真实存在并不说明什么, 毕竟每个项目是在有限资源内推进。所以拿到这个需求, 有在夜间拍过照的同学先回忆一下个人经历。我个人是用Canon6D+1.4的大光圈,可以在一些夜间的场景里拍出不错的。索尼微单配上2.8的饼干头就不行了。iPhone就更加不用提了。设置长曝光呢?用单反试过一两次,长曝光需要带脚架的,那次专门是去大东山拍云海。
那么问题来了, 会带脚架出去的大多不是小白用户, 大多会带上单反, Qlippie设置长曝光和单反一起拍极光,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。
再来看看“拍立得”,这类产品的主要卖点很清晰,就是拍立得三个字,它会不会去和单反比拍极光?这就像菜色吸引人了,是否坐得舒服也不是太重要。
这里拍极光的需求,可能实际反映的问题是用户甚至是团队, 并不清楚Qlippie的主要卖点和区分点. 多元化的视角和拍摄玩法, 社交性, 直播, 以上Qlippie的每一个特点, 都比长曝光等单反类需求要来得有意义。
之前我们举办的创意视频大赛,最后的获奖作品“喂猫”就是很好的例子,这只能用Qlippie拍,放个单反或者手机在猫的饭碗里,都拍不了猫进食的样子。又比如之前苹果新闻拍的评测视频,潮人用Qlippie夹在广告牌上拍摄“六度空间快闪”,警察来了即拿即跑。这也都是iPhone,单反拍不了的。这些善于挖掘Qlippie多元玩法的种子用户,一定不会在意单反的那些高级设定需求。我们能再做些什么去承托他们的创意和热情,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。
总结:
有限的篇幅其实只讨论了一点:需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,先不急着解决,用同理心去理解体会,在这个表象需求背后,是否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可以被塑造出来,由于这个问题是基于你的独特理解,所以你有机会在更高的纬度得出答案,让对手的努力变得无关。